文号:景卫提字〔2025〕17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MB0493511/2025-11947 发布机构: 景德镇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047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景德镇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6-13 11:20 访问量:


民革景德镇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全市现有2个独立型急救中心和1个非独立型急救中心,景德镇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和乐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独立型急救中心,浮梁县急救中心为非独立型急救中心。全市共设有急救站(点)14个,其中景德镇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7个,乐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4个,浮梁县急救中心3个,所有的急救站(点)人员待命区邻近救护车待命区且急救通道顺畅,确保2分钟内快速出车。全市从事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共224人,其中一线急救医师33人、急救护士33人、急救驾驶员36人、急救担架员12人、院前急救调度员23人及行政管理人员45人。

一、健全完善院前急救体系

2024年,市紧急救援中心接拨急救电话共159135次,总出车1752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3%)、接诊救援总数15499人(较去年同期增长5%)。全市120调度平均摘机时间2.66秒,平均派车时间48.25秒,市区平均急救到达时间925秒,医疗处置率达98.76%(比去年同期增长8.87%)。

()升级改造急救设备。在医疗资源配备方面,我市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投入资金升级更新急救配套设备,提高救治水平。今年,市紧急救援中心装备科对2辆已到达使用年限的救护车进行了报废更新,并安装了ETC、车载GPS及车载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实现了车载信息(如体征、心电图等)从院前到院内(五大中心)的实时传送,有效节省了急救时间。

()探索搭建信息化平台。一是与北京依众公益基金会合作开发紧急位置服务系统,该系统能自动上报拨打报警电话者的地点,提升了120急救调度的效率和准确性。二是在急救调度云平台基础上,成功搭建并运行了短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调度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引进教学器械设备。购置了移动交互式心肺复苏模拟人、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训练模型等教学设备,以及分站人员所需的执法仪、数据采集站等设备,提高了中心急救队伍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效果。

二、强化院前急救人员力量

()开展培训演练。在常规复训方面,每季度对在岗100余人进行常规院前急救操作复训,内容包括心脏骤停的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创伤实操、AED的使用等,并逐一通过考核。在继续教育方面,全力督促单位专技人员完成线上继教项目、线下举办单位级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十余次,确保专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100%。

()强化业务学习。一是组织调度员参加线上“院前急救热点问题高峰论坛”及案例研讨课堂的学习12次,加强理论知识。二是邀请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学专家给调度员分享了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策略,细化应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策略,提升沟通技巧。三是给各院前急救分站下发移动交互式心肺复苏模拟人,督导每日操练心脏骤停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技能、创伤实操技能并上传视频,针对视频做出反馈并要求及时整改,强化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调度员业务能力水平。

()规范病历书写。依据省院前急救病历评分标准,每月派专人对中心各分站院前急救病历进行三级质控。2024年质控院前急救病历共480份,通过问题反馈整改,对规范急救医师的病历书写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三、推进城乡急救服务一体化建设

为促进景德镇市院前急救体系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综合水平,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前往乐平市急救中心开展两期的帮扶培训活动,并进行现场带教指导。参与培训人员达258人,规范了县区急救人员院前急救行为,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

四、凝聚院前急救工作合力

通过结合急救知识和健康科普,利用公众号、社区活动、学校讲座等渠道,针对企业、农村、学校和公众服务单位的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让专业的急救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提升群众自救知识水平,为推动社会急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奠定基础。

下一步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继续秉承“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宗旨,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快捷、质高的院前急救服务。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附件: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景德镇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610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